众所周知,自中美关系因多重因素而日益紧张以来,两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全方位竞争。这场对抗不仅源于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矛盾,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历届政府早已将中国视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反华情绪已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共识,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社会舆论中,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例如,美国政府最近针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系列限制措施,恰恰印证了这一现象。
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政府采取了非常强硬的立场,并常常宣称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此给民众带来信心与希望。然而,表象的强势掩盖了现实的脆弱。近期一则美国媒体的报道,如同揭穿了美国面临的“残酷真相”,显示出美国在各方面都可能已经全方位落后于中国。
根据5月31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当前的中美竞争格局中,中国在军事装备规模上正迅速追赶美国,并且在制造能力、关键原料的供应以及劳动力部署等三个关键领域,已经具体实现了对美国的全面超越,此番比较使得中美之间的角力充满了不确定性。报道中提到,俄乌冲突每日消耗的大量弹药和无人机,凸显了现代战争不仅仅依靠高端武器的表面对抗,还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作支撑。
展开全文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赢得了战争,那时美国能在短短五天内组装出一艘补给舰,而如今这一局面似乎已然逆転。中国不仅在数量上拥有更多的工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据统计,中国一个造船厂一年的商船生产总量,已超越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全部商业船舶总和,这使得自2000年以来,中国海军新建军舰的数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在人力资源方面,全美国合计的水手数量不足1万人,而中国却拥有达到美国200倍的商船船员,这意味着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而美国仍需花时间去动员。
尽管美国的武器装备比中国在某些方面更为先进,但美国媒体分析认为,一旦战争进入消耗战阶段,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强大的工业弹性以及对资源的有效控制,可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这其中隐藏的潜台词则暗示出,美国或许已意识到自己在制造业上与中国的差距,而这个差距最终可能影响到军事对抗的成败。
然而,美国依然存在一种典型的超级大国自傲,固执地认为自己在技术上仍然占据优势,殊不知,在高超音速导弹这一领域,美国已明显落后于中国。同时,媒体在赞扬中国实力的同时,也应当向美国民众解释重振制造业的重要性。但现实是,制造业的复兴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美国当前的债务危机、非法移民问题和毒品泛滥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重振制造业之路必定会面临重重困难。如果特朗普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复杂问题,那么美国的“重振制造业”目标无疑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根本无法与中国竞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