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山在《唐叔虞封地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新的三条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晋阳说。首先,他认为禹在晋阳建都,称晋阳为“夏墟”。其次,唐叔虞在晋阳时,实施了“夏正”,而翼城并不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因此无法成为唐叔的封地。最后,根据杜预的记载,晋阳是位于戎族地区,唐叔的封地自然会涉及“戎法”,而翼城距离戎族较远,因此不可能成为封地。
尽管晋阳说在历史上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但1961年山西文物工作者的勘察却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挑战。研究者指出,晋阳的古城遗址的建成年代远远晚于西周初年,同时在晋祠遗址的发掘中,也没有找到晋国早期的实物。因此,晋阳说难以立足。
与晋阳说相对,翼城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翼城位于河汾之东,符合《史记·晋世家》中“唐在河汾之东”的描述。清代学者顾炎武深入考察了山西的地理,并结合民间传说提出,晋国的都城最初可能设在翼城。根据顾炎武的研究,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从翼城向外扩展的,迁都七百里到晋阳并不现实。
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翼城说。1990年代,联合考古队在翼城和曲沃的交界处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晋侯墓地。这个墓地的发现被认为是对晋国早期政治中心的有力证明。晋侯墓地的考古成果被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揭开了晋国文化的崭新一页。根据考古研究,晋侯墓地的年代与晋国的历史相符,为晋国的早期都城提供了新的线索。
尽管“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为翼城说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考古资料的不足,关于晋国春秋初期都城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仍在不断发展。
晋国的都城迁徙,既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也与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某些因素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导致都城的迁移。晋国初期的迁都可能主要是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后期的迁都则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驱动。
关于晋国初都地点的问题,笔者认为翼城是最有可能的选址。然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仍然有待更多考古证据的支持,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
如果你也有关于晋国都城迁徙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与我分享!同时,记得关注我,下期将探讨“虞”到底是谁,他真的是周成王的胞弟吗?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