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干了?这问题你去问问那些治水专家就知道了。古代有鲧治水和禹治水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简单来说,鲧治水以堵治水,也就是哪里发大水就在哪里修堤坝拦截。禹治水以疏治水,也就是哪里发大水就在哪里开河引水,把水引走。鲧治水的结果就是越堵水越大,而其他地方则干旱连年。而禹治水的结果就是大水不发,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内河航运发达,贡赋足用,所谓河清海晏,物富民丰。现在的治水专家就是哪里发大水就去哪里修堤坝,结果就是越治洪水越多,干旱也越多,干枯的河流就越多。正确的治水方法应该是广通河渠,上连水源,下达通海,存水于河渠,蓄水于河渠,养水于河渠,做到水大则分水于河渠,水少则可取水于河渠,使河渠终年不干。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南方的水汽云团不再到北方来了。北方的降雨是获取水源的一个重要渠道。雨水从哪里来?从南方来,东南海洋的水蒸发到天上,然后被东南风吹到大陆就是中国的南方大部,并在那里下雨,雨水积聚在河湖里,再次蒸发继续被东南风吹到北方来,这是一个通道和过程。当然有的云直接被风吹到北方来了。直接下雨了。现在,南方经过努力,把降雨迅速的排回到了大海里。没了雨水再次蒸发的材料,北方也就没有雨水了,或者少有雨水了。没了雨水,北方岂能不干旱也?太湖的面积缩小了五分之四,其它几大湖泊的面积也大大缩减了。没了盛水的盆,就没有蒸发的云彩,再怎么吹风,也是白搭还有,在云经过的路上,一座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北上的云的动力大打折扣,到不了北方就完蛋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恢复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才是正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第一破坏力。从前人们挖井只能挖浅水井,而且及其费力。人们就算超采也只能影响浅水层。现在人们有钱了,技术进步了,打几百米、上千米的井都不费力了,造成地下水极度超采,形成地下漏斗,河流断流。
是地表散热形成热压,地表无植被,吸热强散热越强。热压强能阻湿云气流进入,雨就少。沙漠少雨,雨多无法形成沙漠。山太高了也可阻挡降雨云,雨云的动力是高气压与低气压才移动。
1976年前,到处都是水,到了1980年后地表水几乎没有了。最干旱的时候地下水深度到30多米。过去有坑就要水,80年后就没有水吃,大队赶快打井,最深的到200多米,浅的也80多米。真搞不清楚短短4-5年时间,从到处都是水变成了吃水都困难。
应该是超采地下水造成的,记得我小时候在地里见过泉水,还有有不少大坑都有水,可以去摸鱼,现在都干了,主要是工业发展太快了,在北方工业用水应该都是采地下水,还有就是城镇化,城市用水增加,大部分都是用地下水,北方水不够用了,就只能南水北调。
工业用水量大,而且很多都是蒸发性的。河里没水了,又超深采地下水,没有多少雨水和上游水源进行补充,河里自然就干了。
人口太多,消耗太大!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干了。美名曰生态保护,保持水土流失。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简单的让人怀疑人生。要是种过地的农民把以前一直被灌输的思想抛开,立马会明白。只是农民非常相信专家,没种过地的专家不可能体会到。
似乎干旱现象全世界都这样。
中国北方雨带南移,商朝以前北方降雨量不少。新疆蒙古降雨量比现在多,现在从北冰洋过来的降雨云往东行走,而不是往南和西南方向走。所以中国北方降雨量就少。人为的破坏自然也是主要因素。
本文由 isky 发布在 isky问答库,转载此文请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文章来源(isky问答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isky.ltd/archives/4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