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Jiang钱罐子,(https://xueqiu.com/7535342691/224447748)
站在现在回头看,微信取得成功是必然的吗?$腾讯控股(00700)$
年初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开端》给了我灵感,我借鉴《开端》里面循环的概念,先进行一个实验,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假设一个现在已经知道微信成功发展历程的创业者(不携带任何资源和能力的普通人,不是YY小说那种开挂的穿越者),回到2010年微信立项之时,任务是在微信用户突破1亿之前将之击败,否则一直循环,每次循环回到的时间提前一个月。
你觉得这个创业者需要经历多少次循环?又有多大概率击败微信呢?我试着拆解一下,你看有没有道理。
这个创业者回到2010年,想要击败微信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作为创业者,自己开公司创业,做一款类似的产品击败微信;另一种就是加盟微信的竞争对手,利用知道微信的发展历程帮助对手战胜微信。
1、自己创业做产品
作为一个创业者,这个人可以自己创业,真能完成任务的话,说不定还能致富。
但是创业要办公司、找投资、拉人组建团队,团队还要磨合,到真正能做出产品,少说也得半年过去了,这个过程还不能出幺蛾子,否则公司能否顺利创建起来都不说不定。
不过有主角光环在,失败了可以循环再来,经过几次循环之后,应该可以和一些投资人、伙伴建立暗号,能快速拿到投资、组好团队开发产品,估计循环回到2010年中时,基本可以做到和微信、米聊差不多时间发布产品,处在统一起跑线上。
《浪潮之巅》说:一个创业者要成功,必须同时具备很多因素,比如创始团队要小而精,由实干家、多面手组成,而且个个精力过人;有商业头脑能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有判断力和执行力,能不断适应环境、纠正错误;以及外部条件的配合等等。
多重因素都是正向的时候,创业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主角能组建团队、拉来投资,并开发出产品,已经是取得不错的成功了。为了简便,这个创业者开发的即时通讯产品,我们就叫“微聊”吧。
微聊的出现,肯定也是基于手机和通讯录的,就是类“KiK”产品,当然了,随着失败的次数增多,循环回到的时间不断提前,微聊可能出现的时间可能比KiK还早,那微聊就是原创了,不过原创能否坚持到底,那就要看竞争中能否胜出了。
竞争对手是谁呢?米聊和微信,面对米聊和微信的直接竞争,即使提前知道未来的产品发展和竞争方向,但一个资源有限的创业团队想要胜出也并不容易,要面临很多挑战。
提前知道的产品发展方向和功能可能推出后很快就被对手模仿,比如语音功能是米聊先出的,微信很快就跟进了。
所以要想竞争胜利,还要靠时间上的领先。小米的雷军说过,如果给米聊一年抢跑时间,会有50%的机会胜出。
但是怎么可能提前一年时间呢?微信之所以能站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巅,3G商用和智能手机在中国开始普及是关键因素。
而国内3G商用牌照是2009年才正式发放,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就更晚了,2010年苹果发布iPhone4,之后中国智能手机才快速普及的。
为了抢占领先时间,微聊应该要尽早发布的。但是米聊能在KiK发布一个多月就紧跟着推出,是因为小米在此之前有团队在做内部通讯产品,而且看得出类KiK产品的商业机会,所以能快速反应。
同样的,当微聊过早发布,一获得用户青睐,小米公司很可能会发现并立即跟进,缠住微聊竞争用户,微信也可能会反应过来提前入局,微聊很难获得太长的领先时间,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微聊的发布时间要恰到好处,刚好吃到3G商用和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红利,才有机会在竞争中看到更多希望。
还有一个问题是,竞争是要烧钱的,比如维持服务器需要不断投钱,腾讯在QQ获得大量用户之初,需求的服务器一直花钱,差点拖垮腾讯。而即时通讯软件在获得大量用户之前很难赚钱,短时间内商业模式看不到盈利可能,怎么应对投资人呢,怎么说服他们继续投钱?
综合来看,这个穿越的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优秀创业者的条件、能组建团队、说服投资人相信他,而且经过不知多少次循环才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入局,但还是不能确保击败微信完成任务。
2、加盟竞争对手
加盟竞争对手是一条捷径,可以免去办公司、找团队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可以直接上手做产品。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对公司、对产品不能说了算。
当时腾讯的对手或者潜在对手,有实力的主要就几个:马云的阿里巴巴、丁磊的网易、雷军的小米、中国移动的飞信。我们逐个来分析一下。
当时阿里巴巴和网易并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是一个在即时通信领域开发软件战胜腾讯的机会,他们迟钝到2013年才反应过来再推出来往、易信,但此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领域的竞争早已尘埃落定,微信的霸主地位已定。
假如你是那个穿越的循环创业者,想说服他们任用你,让你主导或者给你团队去做即时通讯,估计难度不小,即使说服了他们,最终能给到的资源估计也有限,因为当时它们的主业上也都面临着战场。
移动的飞信就更不用说了,类Kik产品会颠覆移动传统短信业务,而且在国企里面,大部分人天然抗拒变革,一个外来者想主导变更产品,不说步步难行,至少也会受到很多掣肘,估计拉出来和微信竞争会毫无还手之力。
相对最好的选择是加盟小米,因为小米的创立就是雷军看到智能手机的机会,而且又确实领先开发出米聊并与微信贴身肉搏过,在这个基础加上一个来自未来的你,提前知道产品发展方向,以此开发相应功能,可以增加成功几率。
但是,《一往无前》里面是这么描述雷军再创业小米的:“雷军想做的事情,是个百亿美元的生意,是雷军酝酿了很久的“大计划”。”
“雷军内心推演了无数遍的商业模式:做具有顶级配置、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体验绝佳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按成本定价,然后以最高效的电商渠道取代所有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最后持续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实现商业变现。
在这个商业模式里,硬件、软件、互联网,三大要素将互相支撑,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后来人们看到的“铁人三项”模式。”
雷军创立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以手机硬件为主、搭载软件出售,类似苹果的商业模式,所以大家才称雷军为雷布斯。
小米之所以在Kik出现后快速响应做出米聊,是因为小米成立初期,在做出MIUI系统和小米手机前,雷军让团队练手,组建了“小米通”团队,解决他之前发现的一个使用手机的痛点——短信交流不方便。
Kik的出现促使小米将“小米通”升级为“米聊”产品,并抽调人力加快研发进度,才快速推出了米聊。
不过,2011年小米发布手机小米1大获成功,小米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也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不得不调整战略资源分布,《一往无前》是这样说的:
“在手机的战略获得成功以后,雷军对米聊做出了战略收缩的决定。第一,手机的成功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一个时期一家公司只能有一个核心战略,如何追货,如何维持供应链的平稳过渡,如何保证交付,当时已经是小米公司的首要任务。
第二,和腾讯在正面战场交火注定是烈火烹油,想要赢就要给米聊持续的资源投入,而且很可能依然没有办法取得优势,因此米聊必须进行转型。一家公司不可能在创业初期什么都想要,如果都想要,往往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面对这个战略选择,雷军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毕竟米聊是否能胜出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小米手机的成功已经确定而且也是最初选择的商业模式。
这个时候,你的加盟又能多大程度上说服雷军保留米聊的资源呢?或者多循环几次,在小米创业之初就说服雷军以米聊为主,不过这样还不如回到前面自己创业,还能自己说了算呢。
小米公司2010年3月成立,当年8月16日发布MIUI,12月10日发布米聊。假设你的到来可以使米聊提前2个月与Kik差不多时间发布,比微信早4个月,提高了胜率但未必就能赢。
竞争的时候,小米的服务器资源还是会跟不上,即使提前花钱开始准备,也不可能赶上腾讯,否则创业还没成功,小米都可能被拖垮了。还有,做产品的极简主义精神和态度,小米也未必能比得上张小龙。
所以到最后,通过加盟来成功击败微信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并不比自己创业高多少。
微信成功的原因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分析微信成功的原因了,我认为微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所以在当时必然会取得成功。
天时是:2009年3G商用和2010年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这些用户基础给手机软件带来大机会,而微信作为手机软件,出现的不早不晚,刚好吃到红利。
上图是按季度统计的全球智能手机销售走势,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趋势和全球的普及趋势基本同步,但开始时间相对晚一点,之后速度更快,销量也更早登顶。
微信在2011年初发布,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起步阶段,之后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程度提高,微信快速增长,到2015年6月,月活达到6亿,覆盖九成的智能手机用户。形成规模效应之后,转换成本也高了,微信也就有了“护城河”。
这是微信吃到天时的红利,当然其他竞争对手也能享受到,但是地利、人和就不一定比得上微信了。
微信的地利是:腾讯本来就是做通讯软件的,有做通讯社交的基因,而且腾讯是当时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公司、QQ也是当时最大的通讯软件,有强大的相关技术储备、服务器资源还有资金实力。
这样的地利优势和基础,为微信早期注重用户体验、不着急商业化提供了强力支持,微信可以专注于服务用户、打磨优化产品,用户量上来后服务器资源也能及时供应,微信几乎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微信获得用户口碑后,QQ巨大的流量优势可以导流给微信,助推微信飞速增长。不过,很多人以为微信成功主要靠QQ的流量,这是错觉,QQ分发流量给微信时,微信已经获得口碑、可以自发成长,只是QQ流量加快了这个速度。
微信的人和是:马化腾相信张小龙和QQ邮箱团队,在内部有两个团队做类似产品的情况下,给予大力支持;而张小龙从2005年接手QQ邮箱,并带领团队将QQ邮箱做好做强,已经将团队带了出来、也磨合好了,团队合作已渐至佳境,张小龙可以如臂使指。
在3G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大背景下,马化腾和张小龙都能看到基于手机的轻量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机会,君臣一心,小马哥在后面为微信撑起保护伞,张小龙可以安心在前面冲锋陷阵。
另外,在腾讯内部赛马机制和做大做强独立成军的企业文化激励下,心气正高的张小龙团队有条件开发微信,也有动力将微信做好做大做强。这样上下一心的团队,想不做出成绩估计都难。
现在回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微信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所以我说微信一定成功。
但是,腾讯管理层一向低调,即使注定成功的事,也会谦逊地对外说,这是运气使然。
好了,这篇就聊到这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交流。码字不易,原创更不易,关注我,一起为早日财务自由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