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白狐、雪貂等都属于外来物种,在本地没有自然分布,外来物种的出现会与本土物种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对本土物种生存造成威胁。
如果它们的繁殖能力再比较强的话,很可能会形成生物入侵,或者造成本土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还有,长期依赖人类投喂的动物,与人类距离较近,在和人类打交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传播疾病。比如:5日,一只在国外国会大厦生活的狐狸频频伤人,一共咬伤9人,其中包括1名国会议员。将这些狐狸抓获后,在这些狐狸体内检测出了感染狂犬病病毒,而狂犬病病毒的发病率是100%。
和白狐、雪貂不同的是,貉出现在上海其实并不是坏事,它的出现其实是当地生态变好的表现。
貉
貉,就是“一丘之貉”中的貉,它原本就是上海本土物种,甚至广泛存在于我国多地。只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了它们栖息地丧失,以至于种群数量暴跌,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好在,它们并未彻底灭绝,而是潜伏在一些环境未被破坏的地方蛰伏着,比如:上海佘山周围环境较好,它们在这里悄悄地繁衍生息。随着这些年来人类对动物的保护力度加强,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伤害动物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少,使得貉迎来了喘息之机。
近些年来活动在上海多个小区的貉,其实是当地野生个体繁殖的后代,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而且甚至学会了与人类共存。
它们之所以定居上海小区,主要是因为现如今的小区非常重视绿化,很多小区的绿化率达到了45%以上。
一些小区里还有流动水源,茂盛的植被,为小型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以及隐蔽的场所。貉就是这样,被小区的绿化环境所吸引,最后定居在小区之中。
一般情况下,野生动物都比较怕人,听到人类的动静就会躲起来。再加上貉白天藏匿在植被之中,夜晚才出现活动,避开了人类,所以当貉种群密度在每公顷2只以下时,人类很难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不过人类环境比较有利于貉的繁殖活动,尤其是人们会定期投喂流浪猫(多说一下,流浪猫是生态高手,会捕食鸟类,造成多地鸟类数量减少,甚至还造成了一些鸟类灭绝,最好不要投喂流浪猫),投喂流浪猫的食物也成为了貉的食物。
貉在进入城市定居之后,还学会了翻垃圾桶,垃圾桶里的湿垃圾成为了它们的食物来源。
貉食性较杂,即便没有人类投喂和垃圾,它们也会捕鱼,抓昆虫,吃植物根茎或者果实为生。它们还会与流浪猫争夺食物,甚至还会偷偷地跑向别墅区或者带有花园业主家里偷吃猫、狗食物。生活得比较好。
再加上它们的天敌狼、猞猁等没有进入城市,使得貉种群数量开始提升,现如今上海已经有5000只以上的貉。
不过不必担心它们泛滥,研究发现,在一些小区中,貉的种群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意味着食物总能量在制约着它们的种群数量。
如何与貉相处?
近些年来,随着保护动物的理念加强,一些野生动物又回来了,甚至有些动物选择和人类一起生活,比如:松鼠,貉,黄鼬等。
对于它们的到来,人类该如何与它们共处呢?
首先是不投喂野生动物,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总认为“投喂”就是献爱心,就是帮助它们。殊不知投喂反倒是害了它们。
人类很多食物都不适合它们,高糖高盐食物对于它们而言就是慢性毒药,长期投喂必定会导致它们生病,比如:网红野生小狐狸,因为人类长期投喂薯片、火腿肠等,已经患病,毛发暗淡,且尾巴毛发掉光。
即便是投喂它们能吃的食物,对它们也不够友好,因为它们与人类食谱并不完全一致,经常投喂也会导致它们患病。比如:陕西宝鸡一只野生金丝猴下山被人们发现,被热情居民连续投喂多日,导致金丝猴身体吃不消,嘴上起泡,还好发现及时,被送去就医,身体才逐渐康复。
还有,投喂会导致它们不怕人,甚至认为亲近人类就有食物。典型案例就是峨眉山的猴子,因为游客们的长期投喂,导致了它们不仅不怕人,甚至还“公然抢劫”,为害一方。
其次是不害怕野生动物。目前进城定居的野生动物要么是食草动物,要么是杂食动物,且都体型较小,对人类构不成威胁。
如果没有长期接受投喂的野生动物,其实是怕人的,平时会躲着人走,不会主动攻击人。如果出行不小心碰到野生动物,也不必太害怕,不用主动驱赶和伤害,以免引起它们的过激反应。
最重要的一点是,貉也能够传播狂犬病,如果被貉咬伤一定要去注射狂犬疫苗。
其实野生动物与人类“在一起”,最好就是既能够和人类分享同一片空间,人与动物又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上海身边事#
#上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