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国足世界杯夺冠> 除夕包饺子的风俗从何而来?

除夕包饺子的风俗从何而来?

在中国,春节是传统的佳节,每年都会过。

但是,为什么饺子也要年年吃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源远流长,扑朔迷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饺子的来历。

据史料和民间传说,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为“张仲景说”和“李世民说”。

其中,“张仲景说”是指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冬至舍药”。

相传东汉时期,张仲景长沙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人们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那天正好是冬至,见不少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得溃烂了。

于是在南阳东关,张仲景命弟子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人们服用两只娇耳一碗汤,一直从冬至吃到除夕,既抵御了伤寒,又治好了冻耳。

展开全文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并在每年的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而“李世民说”,则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氽不能成型。

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厨师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赢得唐太宗的连声称赞,从而“牢丸”也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

实际上,饺子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名目,比如在唐代时被称为“汤中牢丸”;

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

清朝为“扁食”。饺子早在三国时期时,魏国人张揖着《广雅》就有提到,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演变而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无论是“张仲景说”还是“李世民说”,都为饺子的来历增添了神话色彩。

然而,饺子的历史却是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

在中国的春节,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一份怀念和纪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